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专业介绍
学制 :四年制本科 学位 :工学学士 课时: 2432 总学分:167
专业简介:化学工程与工艺是以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为重要支撑学科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主要研究以化学工业为代表的各类过程工业中有关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本专业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特色,设有化学工程和制药工程两个专业方向,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物理学、基础化学、化工原理、化工机械、化工设计、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等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和化工基本理论,熟悉相关化工产品研制、工艺开发和操作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术。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符合国家与地区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扎实全面的自然科学和化学工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具有团队精神、创新创业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胜任在化工、炼油、能源、材料、轻工、医药、食品、环保等相关行业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程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经过五年左右具备化工相关行业工程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制图与auto cad、化工设计、专业综合实验(精细化工)、专业综合实验(制药技术)。
下载附件:2022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20907.pdf
师资队伍
化工系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博士学位6人,在读博士2人,教授3人、副教授3人,高级职称比例42.8%,硕士以上学位14人,占100%,“双能型”教师64.2%。
专业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创新教育理念,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注重系统性、前沿性和适应性,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此指导下构建了“平台+方向”的课程体系。其中,平台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分为两个方向选修课程,包括化学工程方向、制药工程方向课程。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扩展和深化。多年来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工作,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着力建立与理论教学相平等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化学与工艺专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形成了从专业实践基本技能、专业综合能力到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4333”渐进式课内实践与“1 n”课外实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平台建设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有“互联网”智能化化工实训实践平台、煤质分析实验室、精细化工实验室、制药技术实验室、化工设计软件及仿真实验室等共11个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使用面积合计1098平方米。
互联网智能化化工实训实践平台
教学科研平台
u 首批高校基础课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室)
u 高校第二批省级教改示范专业(化学)
u 省级重点学科(物理化学)
u 省级特色专业(化学)
u 省级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化学)
u 省级一流专业(化学)
u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有机化学、结构化学、大学化学实验
u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省级示范项目(无机及分析化学)
u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
u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低温共烧材料实验室)
考研指导
学院每年都会组织考研经验交流会,为备考的同学们分析当下考研形势、答疑释惑,分享考取研究生同学们的宝贵经验,帮助背靠同学了解更多考研信息,明确考研目标,掌握考研技巧。鼓励同学们建立信心、迎难而上、努力拼搏。
学生活动
学院学风优良,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为学生搭建锻炼的平台、展示的舞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各项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考研深造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一直保持优良的学风,教育教学质量连年稳步提高,学生考研成绩斐然。近三年(2021届—2023届)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考研录取人数达47人。
序号 | 姓名 | 录取院校 | 专业 | 备注 |
1 | 包平年 | 浙江工业大学 | 材料与化工 | |
2 | 方柳森 | 桂林理工大学 | 材料与化工 | |
3 | 胡一文 | 浙江工业大学 | 材料与化工 | |
4 | 井赛 | 浙江工业大学 | 材料与化工 | |
5 | 李格格 | 安徽大学 | 化学工程 | 211、双一流 |
6 | 李静静 | 浙江工业大学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
7 | 刘维怡 | 合肥工业大学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211、双一流 |
8 | 孙凡棋 | 湖北大学 | 材料与化工 | |
9 | 王芷柔 | 安徽理工大学 | 材料与化工 | |
10 | 杨涛 | 华东师范大学 | 化学 | 985、双一流 |
11 | 祝凤甜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应用化学 | |
12 | 焦民钧 | 浙江工业大学 | 材料与化工 | |
13 | 王楚楚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211、双一流 |
14 | 李雯琴 | 合肥工业大学 | 材料与化工 | 211、双一流 |
15 | 杨亚军 | 南京师范大学 | 材料与化工 | 211、双一流 |
16 | 周泽宇 | 中国科技大学 | 物理化学 | 985、双一流 |
17 | 汪芳 | 合肥工业大学 | 化学工程 | 211、双一流 |
18 | 朱磊 | 安徽大学 | 化学工程 | 211、双一流 |
19 | 赵雨楠 | 安徽大学 | 应用化学 | 211、双一流 |
20 | 江彭燕 | 南昌大学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211、双一流 |
21 | 张雨 | 南京师范大学 | 材料与化工 | 211、双一流 |
22 | 魏应明 | 上海大学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211、双一流 |
23 | 朱甜甜 | 浙江工业大学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
24 | 张昕睿 | 温州大学 | 化学 | |
25 | 刘志怡 | 安徽工业大学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
26 | 李静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
27 | 秦伟 | 广东工业大学 | 化学工程 | |
28 | 王雨晴 | 合肥工业大学 | 化学工程 | 211、双一流 |
29 | 张美 | 浙江工业大学 | 材料与化工 | |
30 | 高颖 | 安徽大学 | 应用化学 | 211、双一流 |
31 | 陶欣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211、双一流 |
32 | 曹欣雨 | 浙江工业大学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
33 | 胡成奥 | 太原理工大学 | 化学工程 | 211、双一流 |
34 | 李彤彤 | 广西科技大学 | 化学工程 | |
35 | 刘娜 | 安徽理工大学 | 材料工程 | |
36 | 王兴美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应用化学 | |
37 | 辛开元 | 安徽师范大学 | 生物与医药 | |
38 | 洪弟龙 | 南京师范大学 | 材料与化工 | 211、双一流 |
39 | 白月姝 | 内蒙古科技大学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
40 | 纵佳倩 | 南京工业大学 | 材料与化工 | |
41 | 张雅昕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哲学 | |
42 | 朱晓月 | 青岛科技大学 | 化学工程 | |
43 | 赵晨 | 安徽工程大学 | 化学 | |
44 | 牛雨晴 | 南京工业大学 | 化学 | |
45 | 崔蕾 | 浙江工业大学 | 生物工程 | |
46 | 王雨静 | 浙江工业大学 | 材料与化工 | |
47 | 吉可心 | 伯明翰大学 | 高级化学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