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专业介绍(新工科专业、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学制 :四年制本科 学位 :工学学士 课时: 2408 总学分:170
专业简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以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化学和物理学为主要支撑学科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主要研究新能源材料组成、结构、性能的测试技术与分析方法,开发新一代高性能绿色能源材料、技术和器件。本专业现设“能量转换与存储”和“新能源材料工程”两个专业方向。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物理学、基础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工程、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现代材料分析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实验及专业方向课程。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相关的数学、材料、化学、物理、电子、能源动力、储能器件等基本理论,掌握新能源材料的组成、结构、制备与合成、性能测试以及新能源器件的设计、加工与利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新能源材料的发展前沿与新能源器件类企业的生产流程,并能分析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适应国家能源战略需要,服务地方经济,掌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光电信息技术及高端装备制造等相关工程技术领域从事生产、研发和技术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物理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科技概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现代材料分析技术、电化学原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实验(1、2)。
下载附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4版).pdf
师资队伍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名,其中博士学位14人,在读博士3人,教授2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3人,高级实验师1人,5人具有出国留学经历,高级职称占比35%,博士学位教师占比70%。
课程体系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基于obe教育理念,按照“实基础、宽口径、强技能”原则,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四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由若干个整合的课程群或相关课程构成,最终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专业与创新融合,其中,实践教学环节涵盖了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创新实验、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学分占比高于30%,形成了“基础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实习实训—竞赛—创新创业”五层次递进式的一体化、多层次、多维度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平台建设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拥有独立的专业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2000m2,并购置了多套成套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等多种新能源电池合成和测试系统。现有主要大型仪器设备如下:
仪器设备名称 | 规格型号 | 原产地 |
高分辨场发射扫描电镜 | gemini 300 | 德国zeiss |
高温综合热分析仪 | tga-sdta 851e | 瑞士mettler-toledo |
变温x-射线衍射仪 | dx2800 | 丹东浩元 |
热膨胀分析仪 | dil402c | 德国netzsch |
激光粒度分布测量仪 | gsl-101bⅱ | 辽宁仪表研究所 |
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 | fls980 | 英国edinburgh |
全自动气体吸附分析仪 | autosorb-iq2-vp | 美国quantachrome |
总有机碳分析仪 | toc-l cph | 日本shimadzu |
荧光分光光度计 | f-4700 | 日本hitachi |
高效气相色谱仪 | 7820a | 美国agilent |
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 | uv-3600plus | 日本shimadzu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 tensor 27 | 德国bruker |
电化学工作站 | autolab302n | 瑞士metrohm |
环形聚焦单模微波合成仪 | discover sp 300ml | 美国cem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uv-2600 | 日本shimadzu |
150w太阳能电池iv特性测量系统 | solariv-150a | 卓立汉光 |
真空金属电极蒸镀仪 | q150r s plus | 英国quorum |
光电化学测试系统 | pec2000 | 泊菲莱 |
高效液相色谱仪 | lc20at | 日本shimadzu |
行星式高能球磨机 | pnlverise6e7 | 德国fritsch |
台式x射线衍射仪 | miniflex 600 | 德国bruker |
多功能干燥实验装置 | lpk-bmpd | 莱帕克 |
科研平台
u低温共烧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u安徽省光电催化电极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u“材料与化工”安徽省高峰培育学科
u“物理化学”安徽省重点学科
u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u资源与环境生物技术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u淮南市燃料电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u淮南市能量存储与转换碳基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u低温共烧陶瓷ltcc淮南市研发创新团队